【昔日香港】訪古達人追尋雅旺錄音室歷史 梅艷芳林憶蓮昔日錄歌殿堂
發布時間: 2022/07/26 13:10
最後更新: 2022/07/27 10:57
在香港不停提倡保護保育的同時,社區中卻有不少舊建築、老店、傳統技藝不敵時代巨輪而消逝,懷愐惋惜之餘,我們除了去打卡告別,也有責任去了解及學習多一點,讓下一個經典消失之前,將回憶印在腦海中並流傳下去。新出版的《香港老美.貳》,就是一本很好的歷史參考及回顧。
疫下不能飛,卻令我們重新認識我們的家。經緯文化出版社本來以海外旅遊書為主打,因疫情銷情慘淡,甚至被書店退書,創辦人之一黃慶雄(Simpson)決定變陣,試試編寫從來不受歡迎的香港本地遊,造就了《香港老美》一書的誕生。
續集資料更全面
Simpson笑說:「當時還擔心唔好賣,令公司蝕本收場,結果卻出人意表。原先想寫歷史景點,後來覺得網上已有大量資訊,朋友建議寫一些較貼地及生活化的東西,如茶餐廳、街牌等,旅客也可能有興趣看。自己邊寫邊發掘到很多故事,同時開專頁看看大眾的口味及取向,摸索了一條新的出路。」
他承認當初也不算很熟悉老香港,他本身不是讀歷史,並非從事相關行業,一邊寫書時,才慢慢去尋找資料。「例如寫歷史建築時,除了講年代及建築風格,其實背後還有很多有趣的典故,如建築師、建設過程、住客等等,我就特別拿出來探究。」
經過上一本的經驗,今次新書《香港老美.貳》,再次介紹了本地多個歷史建築及手工技藝。Simpson說港人路過會見到各建築,共鳴會較大,這本更特別加入了交通元素,例如電車、天星小輪以及行人天橋等。他承認上次寫得比較皮毛,今次資料搜集更加用心及細緻,如參考了屋宇署和地政總署的舊相片及圖則、舊報紙及檔案庫等,從不同角度及渠道找資料,推敲出一些鮮為人知的事情。
探索殿堂錄音室
細看《香港老美.貳》的封面上,有張敬軒的題字,序章更用了很大篇幅去介紹他主理的雅旺錄音室。Simpson在上一本書時已介紹過張敬軒的古典大宅Alberose,當時與經理人表明想採訪,對方亦爽快答應。
他說:「雅旺錄音室可說是香港流行曲的搖籃,由1983年開始營運,那時是廣東歌及流行樂壇最鼎盛光輝的年代,有林憶蓮、梅艷芳的當紅歌手。我找回自己的黑膠碟收藏,很多也是在雅旺錄製的。」
這個經典的錄音室,資料卻很貧乏,Simpson用上很多時間心機才整理出來,值得細閱。「在Google上幾乎找不到相關資料,後來訪問時才得知原來前身不叫雅旺,並由日本CBS/Sony及中原電器合作開設。最後我在一篇關於中原電器的歷史資料,梳理出成立過程,音響器材的知識則由張敬軒提供,再加上兩位資深工程師的口述,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。」
千絲萬縷尋根記
另一個有趣典故是位於九龍塘的嘉林邊道變電站,Simpson一次偶然路過,對這座外形特別的建築好奇。他翻查圖則時,建築師的簽名潦草得難以辨認,後來找到中華電力公關部,轉介至米高嘉道理爵士創立的「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」,並找到建築師名稱。再連繫到浸大歷史系一個講香港保衞戰的網頁,甚至找到他的女兒在香港大學的歷史檔案中一些經歷見聞,就這樣串連出很多有趣的事迹。
Simpson稱經歷很奇妙,他試試在Facebook尋找建築師女兒,結果真的獲回覆。這位年過90歲的老人家現居美國,兩人進行簡短的溝通後,得到第一手資料。他又在網上找到曾在變電站宿舍居住過的兩家人,更分享了一些珍貴的兒時回憶及生活片段。「他們說80年代時露台有圍窗,家中還有壁爐,他們會用底盤在露台燒烤。整件事很有趣,希望下一版可以加入書中,更加圓滿。」
推廣保育意識
除了建築物本體,Simpson也在書中花了很大篇幅講楣窗,也是少數人研究的東西。「之前在古蹟辦的文件中看到楣窗這個字眼,才知道甚麼是楣窗。我發現很多舊樓也有這個部件,由中環卑利街65號那棟洋樓開始找起,有不同設計,個個也獨一無二,數量多達幾十個。最特別是大坑的蓮花宮,看到楣窗設計很現代化,我甚至用AI技術放大舊相,才知道應是後加上去。」
Simpson亦特別推介幾個民間自發的保育團體及組織,例如Watershed HK、霓虹交滙等。「既然如此有心,值得更多人知道,保育話題一個個傳開去,像一粒種子萌芽。正如張敬軒曾語重心長說,保育不一定要靠政府或大花金錢,有討論就有機會成功,皇都戲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能凝聚一班人,讓港人多了解香港的保育情況,也是好事。」
《香港老美.貳》書本分享會
地址:金鐘正義道九號亞洲協會香港中心
日期及時間:8月5日 7pm
查詢:2103 9511(免費報名參加)
記者:張頌婷